按照又好又快,打造“国际领先、世界一流”未来科技城的目标要求,《武汉未来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武汉未来科技城控规导则》《武汉未来科技城市政专项规划》、《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概念规划方案和武汉未来科技城一期(研创中心)规划方案》、《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智能电网规划方案》、《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龙山溪景观方案》、《武汉未来科技城严家湖西岸城市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规划相继出炉,充分将“科技兴城、人城共兴”、“土地利用集约化、城市功能智能化、工作生活人性化”等理念融入到各类规划方案设计之中,为武汉未来科技城开篇布局。
2010年12月,完成《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概念规划》编制。本次概念规划设计是针对未来科技城的起步区域,地块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在理解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提出“共生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强调在保证城市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
2011年6月,《未来科技城起步区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一期作为未来科技城的首期启动项目,已有华为、新能源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入驻,为引导重大项目的选址定点及起步区一期建筑方案、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最终的施工建设,聘请东湖分院开展起步区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3月,编制《武汉未来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规划区东至武汉市东部市域边界与鄂州市相接,西接城市外环线,南临豹澥后湖、北临严东湖,规划用地面积为66.8平方公里,导则结合未来科技城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在未来科技城构建“三镇、一区、两轴、三心”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
2012年4月,编制《武汉未来科技城市政专项规划》。本次市政专项主要结合《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专项规划提出的规模和原则,在进一步核实现有建设项目和用地的基础上,对各类市政设施的规模和容量进行深入测算,对未来科技城规划路网和基础设施网络进行细化和优化落实,并对设施用地和管线布局进行确定。
2012年7月,按照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的指示,副省长郭生练同志主持召开了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在东湖高新区建设“湖北省大学科技园”。为了更科学合理布局“湖北省大学科技园“,2013年启动《湖北省大学科技园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
2013年、2014年,相继完成《未来科技城龙山溪生态明渠景观方案》、《未来科技城龙山湖休闲运动公园景观方案》,科学利用、合理规划未来科技城起步区重要的景观节点,龙山溪景观、龙山湖休闲运动公园项目的建成,对提高未来科技城园区品质,改善园区周边环境,提高入园企业、入住人才以及生活在园区的员工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5年6月,启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中心区及严家湖西岸城市设计》,项目用地规模约8.9平方公里,意于打造武汉东部门户节点、光谷东部次中心,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服务、旅游休闲、生态居住四大功能,彰显乐居、乐业、乐游新区特色。
山水抱城,绵水串城。三镇成城,绿廊为脉未来科技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试基地为主导,融科教、居住、游憩为一体的科教创新研发区。依托未来科技城的自然山水打造“山水抱城,绵水串城”的空间布局,结合未来科技城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将其建设成为“三镇成城,绿廊为脉”的活力之城。
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围绕激活城镇走廊、构建特色水网、建立公服体系、建设低碳绿色交通系统、强化城市特色风貌、科学配置用地功能等方面展开。东至武汉市东部市域边界与鄂州市相接,西接城市外环线,南临豹澥后湖、北临严东湖,规划用地面积为66.8平方公里。
基于此,武汉未来科技城提出创建超级城镇走廊,建立未来科技城南北向的线性连接,增强三城镇间的南北向联系,提供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活力;整治与梳理水库、河流及湖泊水系,将其引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河岸、滨湖及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滨水活动区;分级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以未来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若干个次级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公共服务布局体系;建设以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与慢行交通系统为依托,以轨道交通及公共自行车为代表的低碳绿色复合交通体系;运用未来科技城的山水环境特色及各功能区的产业特点,重点塑造主题景观风貌区,建立城市立体空间体系,构建系统化建筑色彩格局,组织城市游览观光系统;顺应自然山水肌理特征,结合总体空间布局,对临山滨水特色区域的用地布局提出系统指导。
三镇、一区、两轴、三心
在规划结构上,武汉未来科技城制定了“三镇、一区、两轴、三心”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 “
三镇”是依托自然山体水体和区域性道路格局,结合区域场地特性,构建山中城镇、河川城镇和湖泊城镇三个不同风貌的城镇。
“一区”是利用未来科技城北部优良的自然山水资源,结合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的发展构建严东湖——横山生态旅游涵养区。
“两轴”为依托未来一路设置生活、服务和生态功能,突出其生活氛围,构建南北向联系“三镇”的“超级城镇走廊” ——“生态生活轴”;依托中部河岸城镇山水自然资源,营造自然河川景观,展示自然与城市的交汇融合,构建东西向的生态和开敞空间走廊——“生态人文轴”。
“三心”则是结合“三镇”的布局特征,在未来科技城中部的河川城镇设置一个地区级的综合服务中心,在南北部的山中城镇和湖泊城镇各设置一个组团级的服务中心。
产业一区、九园
按照3至5平方千米的产业园区规模,以及光电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和能源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的产业定位,规划布局“一区”——横山生态旅游涵养区和“九园”——创新科技园、新能源环保科技园、大学研发园、光电子研发园、国际软件园、国际创新园、云上创享园、航空航天研发园和航海研发园。
设置15个公共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分类分级的方式进行控制,分为综合类公服、生活类公服、科技类公服和旅游类公服四类,按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公服中心为综合类公服设施,位于高新二路以南、未来一路以东的滨河区域;二级公服中心位于山中城镇和湖泊城镇,共设2个综合类公服设施和2个旅游类公服设施;三级公服中心位于居住区和各园区内部,共设置10个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包括3个生活类公服设施和7个科技类公服设施。 规划共设置15个公共服务中心,其中综合类公服3个,生活类公服3个,科技类公服设施7个,旅游类公服设施2个。
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概念规划项目用地范围约2.6平方公里,南侧为高新大道,紧邻高新大道南部的为光谷生物城农业园。东侧为外环高速,西侧为某商业楼盘,北侧紧邻秀丽的龙山水库和自然山脉。该方案在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在新区规划中,通过保留并改造原有的排水渠营造出生态湿地的景观轴线,同时在东西方向上增设了一个相对明确的供市民活动、企业展示、会议交流等公共文化轴线。力求在整个规划上创造出特有的生态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城市空间形象。
湖北省大学科技园概念性规划
2010年7月,按照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的指示,副省长郭生练同志主持召开了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在东湖高新区建设“湖北省大学科技园”。2012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加快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并成立了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012年12月14日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奠基仪式在未来科技城顺利举行。
为贯彻落实省市领导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大学科技园项目的精神,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北部规划了3408亩(含山体水体)用地用于建设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具体选址为高新大道以北,未来一路东侧,南侧临古米山,北侧紧邻湖北电力变电站,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96平方公里。
本方案坚持创造一个有着人文内涵,低碳的高起点产业空间环境,以达到提高大学科技园在各类园区内形象地位的目的,本次设计以“三核三轴多组团”的基本形态,架构连续且通透的生态空间。“三核”即两个服务核,一个公园绿核;“三轴”即东西发展轴、景观主轴、景观次轴;“多组团”即研发组团、居住组团、配套服务组团。
未来科技城中央科技商务区(CTBD)规划设计
项目选址位于未来科技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区,约8.9平方公里,地段跨玉龙河滨水公园两岸,东临车墩湖湿地公园。
方案提出四个设计理念:构建“生态城苑格局”、打造“智慧创新园区”、描绘“亲水乐活水岸”,弘扬“多元融合文化”,着手打造“一心三园、一带三轴”的城市设计结构,构建6大创新产业型项目、7大公共配套型项目、6大休闲娱乐型项目、6大特色地产型项目。
6大创新产业型项目,即企业创新园、未来创新中心、未来云创意综合体、智能制造园、定制总部办公、未来企业公馆;7大公共配套型项目,即未来里商业街、综合医院、体育馆、汉梦商业广场、社区邻里中心、地铁商业综合体、未来广场商业综合体;6大休闲娱乐型项目,即高新大道工业、梨山海绵公园、未来公园、玉龙河公园、车墩湖生态湿地公园、商务广场;6大特色地产型项目,即梨山国际公寓、两创设计公社、未来派、水岸康居示范社区、汉梦风情小镇、互联网+创意社区。 未来科技城龙山溪生态明渠景观方案
龙山溪生态明渠项目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龙山创新园内,南侧为武汉未来科技城一期A区,北侧为九峰二路,南临高新大道。长约1156米,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在合理利用地形上,营造多样化的亲水防洪岸线;在绿色交通组织上,倡导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为交通主体;在低碳节能,创造可持续景观上,利用本地植物的自然机制,拦截、过滤雨水中的固体颗粒,吸收、分解有机营养物,改善渠道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在恢复多样性的滨水种植上,植物规划,以保护利用原有的植被为出发点,体现自然、生态、野趣为原则,保护植物多样性为目的,增加休闲空间,以保证观景的视域廊道。